纸的影响
来源: 重庆打印纸   发布时间: 2016-02-01 09:30   997 次浏览   大小:  16px  14px  12px
纸的影响
  两晋期间的纸比之前代有显着的前进,表现在白度进步、外表更滑润、结构较严密,纸质细薄且有显着的帘纹。晋代造纸术的前进及纸的质量的进步,能够从其时的文人咏纸的诗赋中看出。例如,晋人傅咸在《纸赋》中写道:“夫其为物,厥美可珍。廉方有则,体洁性真。含章蕴藻,实好斯文。取彼之弊,认为己新。揽之则舒,舍之则卷。可屈可伸,能幽能显。”这是说,麻纸由破布做成,但皎白受墨,物美价廉,写成书后能够舒卷。如果说书写资料在汉代仍是帛简并用,纸只作为新型资料尚不足以完全替代帛简,则这种状况在晋代现已发生底子变化。因为能造出许多皎白滑润而方正的纸,人们就无需再用贵重的缣帛和粗笨的书本,逐步习惯于用纸书写,最终完全筛选了书本。东晋的统治者已明令用纸作为正式书写资料,凡朝廷奏议不得用书本,一概以纸为之。例如桓玄(公元369~404年)废晋帝而自称为帝,改国号为楚,随即下令曰:“古无纸,故用简;非主于敬也。今诸用简者,皆以黄纸代之。”考古发掘表明,西晋墓葬或遗址中所出土文书虽多用纸,然时而有简出土,但东晋以降,便不再呈现书本文书,而满是用纸了。其时不光用纸誊写经史子集书及公私文件,佛教、道教的鼓起也耗去许多纸张。如敦煌石室所楚这期间经卷多为佛经,其所耗纸量可能比誊写非宗教作品还多。
  晋代纸的种类现已许多,按原料分有麻纸、皮纸、苔纸等。尤其是晋代皮纸盛况空前。
  西晋张华《博物志》云:“剡溪古藤甚多,可造纸,故即名纸为剡藤。”长时间隐居在那一带的谢安就曾向王羲之求过牋纸。“王右军为会稽令,谢公就乞牋纸,库中唯有九万枚,悉与之。桓宣武云,逸少不节。” 求纸数量之多,充沛说明其时书法之兴盛。按颜色来分,晋代的纸则又有白色、青色、绿色、黄色等之别。如《初学记》卷二十一引应德詹《桓玄伪事》称:“(桓)玄令平准作青、赤、缥、绿、桃花纸,使极精,令速作之。”又《邺中记》云:“诏书以五色纸,著凤雏口中。”这儿说到的色纸又青、赤、缥、绿、桃花等色纸。晋人在造纸时将白色矿藏细粉用胶粘剂均匀涂刷在纸面,再以石砑光。这样既能够增加纸表的白度、滑润度,又削减透光度,使纸表严密,吸墨性好,对比适于做书。晋人还开展了纸张的染色技能,这不光增添了纸张的外观美,有时还有改进纸的功能的实际效果。其时最常用的色纸是染黄纸,黄纸广泛在公私场合运用,尤其是宗教信徒誊写佛经、道教经典多以黄纸。这种黄纸有以下几种长处:首先此纸能驱虫防蛀,延伸书的寿命,又有书香之气。其次黄色不扎眼,能够常时间阅读而不伤目。如有笔误,又可用雌黄涂后再写,便于校勘。所谓“信笔雌黄”即由此而来。再者黄色表明严肃、高雅,是五色中的正色。在敦煌石室写经中有不少这类实物。大书法家王羲之、王献之也爱用黄纸写字。用黄纸著书的风气至南北朝时仍持续盛行。
  晋代纸张的尺幅,北宋人苏易简(公元958~996年)《文房四谱》云:“晋令作纸,大纸(广)一尺三分,长一尺八分。小纸广九寸五分,长一尺四寸。”换算后,晋代大纸为31.3厘米×43.4厘米,小纸22.9厘米×33.7厘米。但咱们对出土的实物丈量后所得的尺度比苏易简所述略有区别。1977年新疆出土公元384年的一张完整纸,幅面的长宽分别是35.6和23.4厘米。这是晋代时的小纸,但仍比汉代的纸大。通过专家研讨、丈量,晋代的纸尺度大致分为巨细两种,大纸直高通常在26~27厘米之间,横长通常在42~52厘米之间,小纸直高通常在23.5~24厘米之间,横长通常在40.7~44.5厘米之间。从上述数据能够知道晋代纸的尺幅多为长方形,很少见后世的大幅纸。因为纸幅尺度较小,则多用于书写。晋代书法手扎之风盛行,这大约与其时纸张的尺度有着一定的联络吧。
  纸的遍及运用,不光推进了书本文献资料的陡增和科学文化的传播,并且推进书法艺术的开展、昌盛和汉字字体的变迁。在一片窄而坚固的书本上写字,笔锋受书写资料空间及质地所约束而不能充沛发挥。但用皎白滑润又柔韧受墨的大张纸上挥毫,状况就底子改观了。晋代之所以呈现王羲之、王献之那样出色的书法家,纸的遍及运用则是一个不行疏忽的要素。晋今后字体由汉隶过渡到楷隶,直至构成现在通行的楷书,草书也因此得到开展,汉字字体的变迁也因用纸而导致,因为在纸上能够为所欲为地挥毫,没用任何约束。
http://www.cqltzp.net重庆打印纸